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郝瑞铃 文/视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已经成为我们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离不开的通行证,但偶遇紧急情况,长达几个小时等待结果的时间,还是会给很多事情按下“暂停键”。
河南大学纳米硒医学应用团队将纳米硒检测技术运用于新冠检测,开发出新冠抗原快检试剂盒和新冠抗体快检试剂盒,1分钟自己完成操作,90秒就能出结果。
这种试剂盒的工作原理是啥?它是否能取代核酸检测?顶端新闻·河南商报为您揭秘。
90秒出结果!河南大学这支团队研发出新冠快检产品
打开新冠快检试剂包,你会得到三件简单又小巧的工具:一支棉签、一个检测试剂盒以及一个装有样本稀释液的小试管。
用棉签在舌下蘸取唾液10秒,放进样本稀释液中,轻捏试管,再将混合液体滴加至检测试剂盒,就可以静待试纸条显色,如果试纸条只有“C”线显示时,证明你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但如果“C”线和“T”线同时显示,就证明有感染风险。
快检操作只需要自己完成,耗时不超过1分钟,90秒左右就能出结果,既不用跑检测点排队扫码,也免去了长时间的等待。
这是河南大学纳米硒医学应用团队研发出的新成果,他们将纳米硒实现工业化制备,并运用到体外诊断领域,开发出用于检测新冠、心梗、HIV、卵巢癌等领域的快检产品。目前,新冠检测类产品已经获批在海外上市。
“新冠检测领域,我们研发出了新冠抗原检测和新冠抗体检测两种快检试剂盒。”团队负责人、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增介绍。
他解释,人体接触到的病毒就是抗原,一至两天内,可以通过血液、唾液、鼻咽拭子检测到;病毒侵入人体后一到两天,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反应,产生抗体。早期的感染性抗体叫”免疫球蛋白M”,恢复期病人血液中的抗体是“免疫球蛋白G”。
“一般感染病毒后7至10天可以检测免疫球蛋白M,感染后三周左右检出免疫球蛋白G。”王志增说,“因此最初我们是研发用于检测抗体的产品,大众接种新冠疫苗后,转战研发中和抗体检测产品。”
成本较市售胶体金新冠抗原试剂盒低60%,灵敏度是其4至6倍
标记探针,是检测试剂中的关键材料,它们能够和抗原、抗体们“拥抱”,让不能轻易被发现的病毒和免疫球蛋白显色。
事实上,市面上此前并非没有新冠快检试剂盒类产品,但用于检测的标记探针大多是胶体金,生产工艺复杂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显色时间需要5分钟左右,成本也比较高昂。
是否有一种新型材料能取代胶体金,成为病毒检测标记探针的新选择?
王志增团队发现,纳米硒是一种可以在常温条件下进行制备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稳定性和灵敏性也高于胶体金。“但我们在研发时发现,要实现大规模制备,就需要保证纳米硒的稳定性。”
在团队努力下,他们筛选出3大类、20种稳定剂,尝试了60余种配伍方案,最终突破工业化纳米硒的技术瓶颈,并申请到相关专利,目前可以实现20L规模的工业化制备,行业生产规模提高了5-10倍(数据来源于实验论证)。
Lab on a Chip期刊数据证明,与市售胶体金法、乳胶法新冠抗原试剂盒对比,王志增团队研发出的纳米硒新冠检测试剂盒优势明显,成本降低60%,灵敏度提高4-6倍。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王志增和团队将研发成功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提供给武汉市火神山医院进行初步应用验证,临床结果得到认可,团队也因此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有400万元融资需求,心梗、卵巢癌的纳米硒快检产品也将推出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创客中国”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王志增带领团队拿下了创客组一等奖,他们展示的项目就是纳米硒用于新冠检测的项目。
他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更新到第三代。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拓宽监测范围和渠道。上海证券曾进行预测,按照此要求,仅考虑城市人口,全国范围内至少将新增75万个检测点,需要核酸采样员至少在百万人以上,背后的成本可想而知。
可以实现自我检测的纳米硒新冠快检试剂盒,可能会成为核酸检测的“终结者”吗?
“纳米硒新冠快检试剂盒成本确实更低。”王志增说,“核酸检测与新冠快检试剂盒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核酸检测有它自己的优势,比如它可以通过DNA检测更早地发现病毒,而抗原检测对灵敏度有一定要求,需要抗原积累到一定量才能在试剂盒上显现出来。”
未来,王志增提到,还希望把纳米硒技术运用到疾病预防、重大疾病早期筛查等领域。“针对猴痘、艾滋病的检测项目已经小试,心梗快检产品已经在临床研究阶段,最快一年半左右有望上市,卵巢癌快检产品也已经拿到多个专利。”
目前,河南大学纳米硒医学应用团队已经就新冠快检产品与合作伙伴共建4条日产20万人份生产线,产品销售额突破7000万,“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建立厂房,实现自产自销,对整个项目具备更大的自主权,目前我们的融资需求是400万,用于产品研发、推广以及人才培养。”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