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句句“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一夜之间分子诊断仿佛就冷了下去,在几个月的高热期和缓冲期过去后,不断有裸泳的人不知所措地站起身来。
那么作为最为火爆的几个分支之一的分子诊断一体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注:此处的分子诊断为狭义概念,特指核酸检测)。
1
聊这个事情前,先说几个概念(非绝对定义,只是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划分):
原理样机:是实验室样品或者是模型,用来验证技术原理的可利用性;
技术验证机: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产品开发,通过试验确定产品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技术特性;
工程验证机:在模拟制造的条件下进行的产品开发,外观和性能比照批产的产品,通过试验验证产品的可制造性;
原型机:在真实制造环境下进行的产品开发,就是按照生产线标准制造出来的产品原型(一般是1个或者几个)。
(注:其中技术验证机和工程验证机笔者之前一直统一归为工程样机,而原型机就是大家常说的样机)。
2
介绍上面几个概念的原因其实就一个——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划分对应到自己在这几年看到的设备,有多少真正进入了原型机阶段?
相信不少人能够发现,目前行业内大量能看到的分子诊断一体机,尤其是分子POC平台(含自测平台和小型一体机平台),大部分都只能算作工程样机阶段,甚至不少还只能被划分到工程验证机阶段。
只是行业火爆时,众人更多地是关注有和无,然而退潮之后逐渐冷却下来的众人就慢慢开始冷静的看待曾经眼花缭乱的分子诊断一体机们了。
除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之外,另一个关键点在于需求的变化。
分子诊断自动化是被催熟的领域,或者说近几年火热起来的分子诊断自动化是围绕着新冠核酸检测这一特定需求进行的产品论证和方案设计,因此即使有些入局者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大部分项目仍旧难以背离该原始设定。
然而,随着政府集采和行业自卷的不断推进,现存市场中分子诊断项目的需求已经无法满足后来者的生存,因此挖掘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和检测对象就成为了真正的新兴需求。
这一过程中,样本类型、病原种类、应用场景、使用对象,以及被使用对象等等新增的调研和论证事项就不断被挖出或抛出。
而这些新增的事项所带来的的就是对自动化设备参数的一次次挑战,比如检测时长、处理体积、兼容样本类型、兼容病原种类、设备体积、断电续航能力等等等等。
3
如此种种,带来的就是曾经属于香饽饽的各种小、中、高通量分子诊断一体机总能被挑出各种毛病,即无法完全满足早熟的应用需求。
对于该种情况,笔者认为除了自动化方案或设备的调整之外,需求厂家自身心态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台设备解决所谓问题”的观点麻溜地从脑海中摘出去。
举个粗糙的例子,一家三甲医院,急诊需求、常规门诊需求,以及住院患者需求等等,他们对应的产品参数都是存在较大的偏差的,因此如何将自身已有和布局中的项目同分子诊断自动化平台画像对应起来,并在充分论证之后转化为对应的产品方案就至关重要。
曾经和如今,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国内分子诊断相关厂家还属于分子诊断试剂公司或者说是分子诊断试剂思维占主导的公司。
因此,笔者相信试剂研发和设备研发针锋相对的场景正在各个公司重复出现,且现阶段大部分公司还是试剂团队更为强势。
等到那天两个团队势均力敌甚至设备团队还能时不时小胜一场之时,分子诊断自动化的早熟体质就算找补回来了。
分子诊断自动化路阻且长,各位同道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