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冠疫情冲击下医药健康正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必需产业
21世纪以来,病毒疫情一直是出其不意的人类健康杀手,也是城市潜在的重大威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我们认识到医药健康产业与城市必需产业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息息相关,对于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其可持续竞争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疫情下医药健康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需性和基础性产业为抵御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全国各地都充分激活本区域的生物医药产能和创新资源,保障本区域生产生活需求。很多城市启用已经闲置的医护用品产能,服务本地抗击疫情。如北京房山区支持两家已经闲置的口罩生产企业迅速复产,服务本地企业复工复产的医护用品需求。<span 1px;"="" arial,="" yahei",="" ui",="" yahei="" "microsoft="" gb",="" sans="" "hiragino="" sc",="" "pingfang="" neue",="" helvetica="">山东潍坊等很多地级城市都支持开展医药健康领域的协同创新,保障相关药械产品供给,助力本地区疫情防控。有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向往度与该区域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及药械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高度相关,医药健康产业一度成为一个城市生产生活的基础性产业和必需性产业。2.疫情更加彰显医药健康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作用此次疫情事件中,各地医疗队驰援武汉、检测诊断准确率低、抗病毒药物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短板的关注,5G远程诊断、在线问诊、超算药物开发平台等众多以现代科技为特征的业务场景进一步彰显医药健康产业升级提升的市场空间。据悉,目前公共卫生领域1000亿投资将转化为60%~70%的GDP,远高于交通设施30%的比重。2018年,全国公共卫生投资1.5万亿元,仅占GDP的1.7%,远低于很多国家的投资比重。在我国及各地公共卫生医疗机构数量不足、设备和人员配置不足、学科建设水平较低等薄弱基础下,公共医疗卫生投资仍有较大空间,同时与现代科技充分融合,将带动先进医疗设备、智能硬件设施、5G等现代信息设施、人才教育等高质量GDP的产生。
1.疫情威胁下,我国城市迫切需要应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2—2003年中国SARS非典疫情,推动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机制。自此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将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的六次国际疫情事件列为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的公共卫生事件(PHEIC)。16年来,中国共发生4次较大的病毒疫情事件,向世界输出两次特别重大的内发性病毒传染疫情。2015年,比尔·盖茨在TED演讲中将高度传染性病毒作为未来几十年最有可能让上千万人丧生的致命威胁,并指出目前人类还没有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我国千万级人口城市数量已达到16个,重点城市人口集聚趋势仍将持续加强,城市人口的高密度集聚和高度流动性,为病毒疫情加剧传播提供了外部支持条件,我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面临病毒疫情传播,使社会经济停摆的巨大风险。当前,与细菌感染相比,人类对病毒感染的认识还相对浅显,人类始终没有找到像抗生素一样普适性特效药,在病毒疫情面前,隔离仍是对抗病毒疫情传统而又有效的手段,病毒疫情仍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威胁。
2.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推动以医药健康为特色的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结合我国近几年关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举措,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全需要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服务、应急物质研发制造、应急物资储备及紧急配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构建。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政策文件,并认定了三批共20家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但从这些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特色来看,基本上都以应急救援装备、消防救灾为主,但在服务医疗救援尤其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救治方面的特色基地建设仍严重缺失。下一步,为进一步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国家或将加强以医用物资生产、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制造、医药流通服务、传染病基础研究等为主题的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而对于每一个城市区域来讲,以医药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或区域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将推动本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形成研发、制造、流通及应急储备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与应急保障体系,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同时,成为本地区在疫情事件面前,实现生产生活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公共卫生健康与城市规划建设加深融合的演变进程,每次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基本都会有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的推动。伴随着21世纪以来,众多病毒疫情事件频发,在智慧城市“万物互联”的建设趋势下,医药健康与城市规划建设必将开启全方位的深度融合进程。18—19世纪,英国城市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充分结合。该时期,《公共卫生法》颁布,成为人类历史上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部综合性公共卫生法案,“空间环境-公共健康”的关联推动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为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诞生的奠定了重要基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公共卫生领域的兴趣从物质环境建设更多地转向了细菌学研究,大量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投入对病原菌及其传播途径的研究,霍乱、鼠疫、伤寒、结核等恶性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20世纪60年代开始,健康产业与城市规划逐步融合。伴随着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扩张,健康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健康促进”、“健康城市”逐步充分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21世纪,智慧城市建设将推动医药健康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健康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中,正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构建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六者相统筹的健康城市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生命健康管理充分融入到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环节中。如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城市环境监测系统、智慧家居、远程医疗服务平台相衔接,形成个人健康指症与城市健康环境监测、远程诊断服务的充分结合,构建精准的健康评估系统;国外的一些疫情监测防控项目,利用相关智能监测设备通过污水井对病毒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病毒,可快速对该排水分区进行医学封锁。城市正是在与大规模传染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获得不断的进步与成长。未来十年,“健康中国”战略将深化落地实施,在新一代信息科技、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等共同支撑下,智慧城市将由数字化基础设施完善、个体化数字应用向万物互联设施体系及智慧应用体系演进,每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也将与该进程的质量和速度息息相关,而医药健康产业将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