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环境压力下,国内基因行业逆势生长,近四个月发生8起超亿元融资,总金额超28亿元人民币。其中逻辑和可能启示是什么?基因慧从产业角度初步分析如下,欢迎留言讨论,更多行业深度分析内容将收录在基因慧即将发布的《2020年基因行业报告》。
图片来自网络付费授权使用
2019年11月22日,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成为中国工程院首个“民企院士”,仅4天后阿里巴巴回港上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民企逐渐从配角转化为主角之一。
在民企的新兴产业中,以基因产业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成为中坚力量。而基因产业也是阿里近年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马云曾在2019云锋基金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未来科技的大浪潮是生命科学。比如云锋基金投资了基因测序企业明码生物,以及阿里巴巴耗资50亿元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的美年大健康,曾是华大前五大客户之一,在2016年转型为数据驱动生命健康公司并成立了美因基因。
除了在战略层面,基因作为生命健康领域数字化驱动核心,在资本层面,也作为经济跷跷板的指示板,在下行压力中成为长远投资和区域中心发展的抓手。
尽管货币政策文件略宽松,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逐步下行,2019年前十个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仍回落至4.4%。对照国内基因行业,7-11月份发生8起超亿元人民币投融资事件,总募资达28.58亿元。例如基因编辑/治疗领域的百奥赛图和肿瘤基因公司泛生子均获得D轮融资逾5亿元。泛生子、世和基因、华大智造、诺禾致源正筹备上市。
在以技术为驱动优化供给侧的基因产业尚在培育期,资本的信心往往不是来自于庞大市场需求的蓝图,而是技术转化产业的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基因产业正在发生哪些根本性和渐进性结构变化,使得经济环境压力下逆势生长,作为民营产业代表搭上了开往下一个春天的列车。我们从具体投融资事件的事件尝试分析脉络。
图1: 2019年7-11月基因行业亿元级投融资盘点(来源/基因慧)
1 肿瘤基因组(基于NGS的肿瘤诊断、新药临床试验等)
从投融资数据来看,基因产业2019年下半年投融资热门赛道包括肿瘤基因组、传感染检测、基因编辑/基因治疗和单细胞组学,尤其是肿瘤基因组,在亿元级融资事件数量上超60%。
肿瘤赛道拔得头筹,一方面是因为肿瘤防治的医疗需求上升。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我国2023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而肿瘤的本质是基因突变随着年龄增长累计的结果。即严峻的老龄化导至肿瘤患病人数增长。
同时针对“药+检”的业务模式在新药改革下将取得实质进展。在2018年或更早之前,基因领域“5+3”的风险投资完全无法匹配医药领域长达10年的研发,更不用谈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但近年政策打破这一局限,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在CSCO 2019公开表示临床申请审批时间从10-16个月缩减到最长3个月,部分新药经过二期临床试验就可获批上市。
在支付层面,2019年11月底,国家医保局新增70个药品中,抗癌药占据22个,患者个人负担平均减少约80%以上。这不仅对于FDA的“新药+伴随诊断”(例如2016年FDA批准用于卵巢癌患者的新药Rubraca和首个NGS伴随诊断方案FoundationFocus™ CDxBRCA以及后续更多获批产品)的同步审批模式在中国落地有加大推动,也能挖掘我国丰富多样性及数量极具优势的基因资源,加速新药临床试验和研发成功率同时反哺基因产业打破检验边界到“药+检”模式。君不见,类似辉瑞和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中国)、阿斯利康和吉因加、信达生物和诺禾致源等类似合作case将逐步频繁、深入甚至整合。
此外,肿瘤公司开始向上游延伸,例如吉因加、泛生子分别与华大基因、Thermo Fisher合作贴牌基因测序仪。泛生子的测序仪获证和超5亿元D轮融资几乎同时宣布。可以看出投资将数据生产与数据应用绑定的传统思维偏好。而其中最大受益者是上游供应商。定制化测序仪带来数据可控,同时仍需要产品化(准入和市场受众培育)的规模扩大,所以泛生子在这个阶段赴美IPO极可能高估自身价值。
最后提到一点,“基因检测”与保险、体检的结合早在2015年甚至更早华大等企业均做过尝试,目前仍不能过于乐观,因为用于精算和疾病风险概念模型的国人基因数据仍在建设中。但近年爱康集团与为真生物分子诊断、高通量测序基因公司等深度合作也可期待更务实的模式及产品。
2 基于基因检测的传感染快速诊断
传感染病诊断赛道的融资热度紧逼肿瘤赛道,也是今年成长最快的赛道。金匙基因创立一年分别在今年4月、11月融资数千万和1亿元人民币。
笔者预测,基因领域传感染赛道在成长速度上极可能追赶甚至肿瘤赛道。这里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对于感染,临床医院获得性感染(HAI,俗称“院感”)是评价临床医院和增高患者医疗支出或死亡率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儿童肿瘤科的80%的院内感染都是由HPIV引起[2]。对于传染,无论是从2003年的SARS(非典病毒)、2013年的致命性H5N1(禽流感病毒)到2019年的埃博拉病毒、猪瘟、鼠疫等,未知病毒的快速演化和规模杀伤力使得传染性疾病成为近年公共卫生的重难点。
另一方面,对于基于细菌培养技术的未知感染检测,在国内代表性三甲医院阳性率低于20%,而基于数字PCR、高通测序的宏基因组能大幅提高这个数字,特别是中枢系统感染能回答的问题提高到60%以上[3]。
2019年11月,有蔓延之势的鼠疫均获得及时诊断、救助和控制,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对致使鼠疫的鼠疫杆菌DNA信息的破解。
早在2003年,华大基因(现为“华大集团”,当时为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仅用36个小时就完成了4个新型冠状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4株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测序的国家,成功研制出 “SARS病毒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 并向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捐赠了30万人份,为SARS检测、治疗和预防奠定基础。
从长期来看,传感染赛道仍需技术突破,和其他检测类似,高通量测序目前虽然相对数字PCR能检测未知病原,但成本、定量、周期和解读仍需突破。这随着测序仪技术和数据库建设进展,迈向定量的临床全基因组快速测序、POCT甚至家用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处于技术驱动阶段。
3 其他热门赛道:单细胞技术和基因编辑/基因治疗
除了肿瘤基因组和传感染赛道,单细胞技术和基因编辑/基因治疗领域开始受到关注。例如,以北大谢晓亮教授为主导的亿康基因,作为国内单细胞的头部企业之一,专注辅助生殖和肿瘤检测应用,继2016年融资1.4亿人民币后,2019年融资2.2亿元,估值超10亿元人民币。张泽民教授团队在单细胞免疫图谱在结直肠癌、肝癌等技术发现(超链接)孵化出百奥智汇并获得IDG资本的青睐。
而基因编辑虽在国内尚早,不仅出现启函生物这样的快速发展新星。应用基因编辑开展模式动物等综合性的生物医药研发CRO也获得资本加持,例如百奥赛图今年获得D轮5.43亿元融资。
这里以肿瘤基因组为例领先企业为例。吉因加成立4年来获得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特色亮点可以概括为下游数据生态和上游生产设备抓手。
生产设备抓手很好理解,通过贴牌其股东华大的测序仪并独立获证。而下游数据为什么称之为生态,笔者看到的差异性包括其成立一年后确定cfDNA基线计划战略,通过结合优势的IT团队率先发布肿瘤NGS全自动分析解读一体机,后者的本质是私有云与未来公有云的互补,为自身数据基线提供平台同时相信也可为国人数据库提供范本之一,这点和某些免疫测序公司空喊的计划有本质区别。
但它仍需要在战略聚焦、检测试剂盒准入与数据库标准以及与上游股东平衡中寻找突破点,特别北京、苏州、苏州等多地的运营成本和资源配置。
而上文提到对自身高估的泛生子,在运营成本和产品准入上乏力。略做比较即可看出。华大基因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其主营业务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的营收为3.57亿元,综合毛利率为57.82%。而肿瘤公司泛生子2018年的营收为2.25亿元,综合毛利率为41.2%。
笔者认为网络盛传的亏损并不是重点,因为如果对照上市公司上市前的数据以及目前绝大多数基因企业,亏损是行业周期正常现象。当然,对于肿瘤基因组的前景这里对于业内人士不必赘述,特别上文提到和新药、大健康结合。但在营收规模、毛利润以及产品准入上,这些预备上市企业仍需给资本以信心。
关于其他赛道的结构和代表企业分析,详情见基因慧即将发布的《2020年基因行业报告》。 王海蛟 高特佳投资VC主管合伙人 基因技术正在作为一个基础的平台,不断扩大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热门的肿瘤赛道,还有微生物基因组学等。我觉得基因技术以后会变成一个常用的基础平台不断衍生应用场景。 宋高广 北极光创投投资副总裁 2019年,资本进入相对冷静的时期,体外诊断头部企业垄断逐渐形成,寻找新的细分领域成为企业的发展新方向。 从2019年下半年的融资情况来看,单笔投资额度较大,而且基本是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获得较大的融资。 因此,未来基因诊断领域将竞争更加激烈。而且,随着国有资本尤其是华大等产业资本的加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企业的并购整合也将成为产业趋势。 图2:2019年7-11月基因行业亿元级融资轮次热度分析 为什么说基因产业前景将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有两大基本逻辑。从技术到应用的发展角度,从基因检测、医学检验、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基因合成和DNA计算能等多个第二曲线,将使基因产业保持长达20年的曲线增长;从金融角度,我们看一组数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2019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为6.0%,同比2018年下降0.5%,创25年来季度增长的历史新低。在其他行业纷纷面临倒闭和并购的时机,基因行业在业务量上不减反增,且短短4个月获得8起超亿元级融资。 因为基因产业同时满足了多个需求:医改、民生、新经济甚至扶贫等各项国家战略需求,所以在国家层面甚至全球范围被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不仅包括基因测序,还包括基因芯片阵列、数字PCR、质谱等)。 而不少企业面临的困难,往往不是市场,而是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些依靠资本驱动的企业和行业面临寒冬,但对于捂着资本准备抄底或者耐心培育种苗的政府、产业园和集团操盘,却是孕育下一个春天。 最后,我们完整应用任正非11月底在《经济学人》发表署名文章中的话: “基因技术在这二、三十年一定有大的突破,它将促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纳米医疗等的巨大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还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