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亿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668号双子楼A栋1003室
联系人:杨浩(销售总监)
电话:021-31078232
手机:18964878976
Q Q: 515616785
Email:cmehexpo@163.com
现在是科技医疗技术发展的时代,对于许多新鲜的医疗技术应用都会十分广泛,对于干细胞还没普及,所以普通大众十分希望能够得到科普,干细胞是新时代生物技术前沿领域之一,市场上,不乏一些机构声称干细胞已经可以应用,比如整形美容等领域。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效果如何?“一针干细胞立刻变美”是不是真的?
11月3日,生物界国家级盛会—首届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表示,干细胞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应该积极抢滩布局,“目前全世界对干细胞多能性等方面的基础问题研究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我认为,现在就谈干细胞临床运用,还为时过早。”
理想中的干细胞能分化成细胞、组织或器官,有望用于修复肝、肾、心等器官和组织。但要使干细胞修复器官和组织,首先必须具有多能性,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对干细胞的了解还不深入,必须进一步研究。
用干细胞进行治疗,还要解决它的安全性问题。季维智进一步解释说,干细胞具有多能性,这种多能性就意味着它可以在身体内不断增殖,但如果干细胞像肿瘤一样无限增殖下去,长到不该长的地方,就形成了癌症或肿瘤,“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细胞类型治疗疾病,也是必须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干细胞像药物一样运用到疾病治疗中?在季维智看来,首先要解决干细胞的规模化培养;第二是标准问题,到底是将干细胞做成药丸,还是其他形式,还需要研究;另外,干细胞的保存也很重要,“现在有人将干细胞运用到美容上,说打一针可以美容,长寿,我觉得还值得探讨。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的干细胞运用,大家一定要更谨慎一些。”
现场,两部行业新书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带来新书《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现场发布新书《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两位院士同时提及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
《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中国临床医学科技发展经验,研判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魏于全介绍,目前,该领域在国内外取得了系列进展,包括计算机辅助探测与诊断、医学成像、影像重建等领域,“涉及跨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协同模式,系统化、个性化、智能化是临床的发展趋势。”
《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编出版发行,是一年一度的“重头戏”,今年是第十八年。
张旭介绍,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新增了生物安全技术板块和生命科学研究伦理与政策监管,首次对国内外生物技术安全、科研能力和政策监管做了全面的梳理。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谈及新药创制和产业发展。在李松看来,新药研发是创新发展的趋势,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医药市场正处在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国只占到全球药品市场的20%,医药创制将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心。”李松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目前中国新药开发瓶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脱节,“基础研究注重的是为全人类创造积累知识,驱动是科学家的兴趣,成果表达的方式是第一时间发表研究论文。而新药创制注重的是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重大需求,成果表达方式主要是有专利权的新药和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近年来,我们基础研究进展很快,特别是高质量论文发文量增长很快,但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之间的桥梁没有架起来。”
李松解析,这主要体现在药物先导物发现效率低、先导物没有进行充分结构优化等方面。瓶颈的另一个方面,在李松看来,是技术,特别是Me-only的关键技术,“大家都面临很大的考核压力,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好好做底层的关键核心技术,其实我们可以抓住现有技术的缺陷,来做这种底层的核心技术。”
“我们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是脱节的,缺乏拥有Me-only底层核心技术的平台实验室,新药研发的核心驱动力是进行有价值的创新,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重大需求。”李松总结,目前我国新药创新的现状仍以Me-too、Me-better为主,且新药制约因素多,药物研究过程中核心缺陷是Linker不稳定,是脱靶产生毒性的主因,因此要设计新型me-only含稳定结构的创新linker,“所以我们需要产学研结合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