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聚亿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莘砖公路668号双子楼A栋1003室
联系人:杨浩(销售总监)
电话:021-31078232
手机:18964878976
Q Q: 515616785
Email:cmehexpo@163.com
2019年9月4日-6日,由BioBAY联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DeviceChina2019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届高峰论坛以“匠心智造,创新突围”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及1个专场路演,持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行业政策的最新变化;同时就医疗器械政策趋势、企业临床痛点、医疗器械新材料新领域、医疗人工智能、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投融资并购上市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9月6日上午的体外诊断分会场,在元生创投合伙人林艺博士的主持下,阅尔基因技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柴映爽、Agena Bioscience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与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博飞、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方南博士、元生创投投资总监周杜华、广州基准医疗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范建兵博士参与了“分子诊断:金矿离我们还有多远”的主题讨论会。
以下为圆桌讨论概要:
林艺(主持人):从90年代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以PCR以及最近的一代测序、二代测序技术为主的分子诊断在临床上逐渐开始应用了,请问各位在目前临床诊断应用除了PCR和一代、二代测序以外,你们觉得哪些新技术会在这个方面开始应用或者未来会在临床诊断有应用的潜力?
柴映爽:因为我以前一直做PCR和测序的,其他的工具其实没有那么多关注,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可以从临床应用的痛点出发,是否有技术工具能减少人工的依赖,实现标准化,并放大技术,这样才能实现产品强大。从现在来看,目前在临床特别是在分子诊断上,基因检测除了PCR还有一些相关的芯片、核酸质谱、其他的还是比较早期的。
王博飞:平台以及平台怎么发展,就像汽车、火车、飞机都有不同,不会说明天谁会代替谁或者谁会淘汰谁。不可能单靠PCR做早诊早筛,NIPT在中国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我觉得以后用质谱也有可能实现,这是几十亿的市场,更多是看临床的需求。
方南:谈论到一些新的技术,我首先觉得单细胞测序的技术肯定会是一个新的趋势。二代测序从2005年、2006年第一次商业化,经过基础研究的应用再转化医学应用和在诊断或者临床方面的应用,2011年、2012年之后,海量单细胞在实验室第一次被发明出来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是2017年出现的,所有的研究都在测肿瘤或者其他临床应用。除了单细胞测序之外,我个人觉得新的技术趋势还有蛋白的检测,代谢组也是一个新的领域。
范建兵:基因检测平台都非常清晰,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到芯片都是一样的,从科研走向临床。未来癌症早筛、传染病方面,PCR依旧会保持它的市场份额。单细胞测序是针对每一个平台往下延展,针对不同的问题发现新的技术。可能一些新的技术加入需要一点时间。
周杜华:我认为平台应该会成熟,包括成本、国产化在内的进一步加深。其实国内现在有不少公司在做一些国产的纳米测序,大家都知道国产测序这块偏弱,可以扶持一些国产的团队在比较前沿的技术平台或者测序平台延伸,关注到这样的趋势,而且我们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林艺(主持人):请问王总,在核酸质谱医用领域您觉得它的应用在哪一方面?
王博飞:从质谱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以前的应用包括各个层面,从大分子上都可以做,灵敏度和检测率非常非常高。质谱本身成本非常的低,它不需要有荧光、化学发光的标记物,可以让每个检测成本降低。
林艺(主持人):刚刚提到单细胞测序,在国外应用还是非常快速的,我想请教方博士,您觉得未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的前景?
方南:我觉得一个是在肿瘤方面、一个是在身体抑制性方面。个人感觉在肿瘤方面因为它抑制性比较强,现在有比较多新型的方案包括细胞治疗还有最新的基因编辑疗法,它都需要到单一细胞层面上功能性或者它里面的遗传物质的差别。
林艺(主持人):请问柴总,您觉得制约分子诊断技术发展起来的因素是政策上还是发展模式或者渠道的原因呢?
柴映爽:我觉得分子诊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毋庸置疑。中国的医疗市场对分子诊断的政策一直是比较宽容的,甚至很多时候跑在国外前面。分子诊断最多的平台是定量PCR,技术到应用市场,涉及到一些产品形态的变化以及商业推广模式等。在中国独特的环境下,你要考虑到这个环境的文化、国家的政策,临床需要成本简单,标准化临床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分子诊断或者产品在市场可以推得开,另外选好市场,选择一个很好的产品形态。第三个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落地推广模式,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推广模式,这几点可能都要做到才可以。
林艺(主持人):请问范博士,您在市场推广NGS时遇到什么问题吗?您如何看待分子诊断在市场的应用?
范建兵:我觉得可以接着刚刚的话题,我们刚刚在谈分子诊断,用诊断一词可能就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或者是它们应用的场景,我觉得不管是NGS也好或者我们刚刚讲其他的平台转成分子检测也好,我们的思路可能开拓更多。
林艺(主持人):杜华,你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怎么来看?
周杜华:我觉得分子检测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了,希望它可以更快进入临床,去年在市场上的临床应用深入人心,一定会某种程度上引导政策,这是第一点,政策会被市场所驱动。第二,我们现在产品的开发不管是NGS还是像多重PCR还是做微生物毒理的检测,我希望技术的开发可以适合临床内的场景,比方说你一定要做到全方位,但成本应该控制在市场水平之下,不然很难去做。
林艺(主持人):请问各位嘉宾你们认为分子诊断未来有没有可能超越免疫诊断这个市场?如果可以超越您觉得还需要多长时间?
柴映爽:分子诊断能不能超过免疫诊断,我觉得要看将来还有多少领域可以应用。现在分子诊断涉及的方向除了生殖、肿瘤还有一些衍生出来的遗传病感染等,但这些方向做得并不是特别大。尽管NIPT(无创产前检测)现在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但分子诊断还是存在市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果它有一天能成为某种常规性的全套检测,市场量肯定非常大的。
这两年确实也能感觉到国家的政策比以前好了很多,我们觉得在未来会有很多的企业推动国家政策的发展,市场发展的倒逼也可能加速政策体系的变化。对行业来说,大环境还是不错的,政府也支持、资本支持,但我们还需要在仪器平台技术上下功夫,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
范建兵:我的想法可能比较乐观,分子诊断的前景比免疫诊断的希望大很多,从它的应用前景来看,就讲肿瘤的早诊早筛来说,有人说是一千个亿,有人说几千个亿,但是看不同人的,一千个亿的市场的到来应该在五年之内。我觉得应该是分子诊断会比免疫诊断市场会更大。
方南:新型治疗方法必须需要新型的诊断或者新型的检测方法,这个是相辅相成的。新的治疗方法开发出来之后,它需要和它配套的新型的检测方法,从现在整个制药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药完全和以前的药都不是一个类型的,它需要的检测和传统方式的检测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看到分子诊断或者新型分子诊断它非常明确发展的前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免疫类似的诊断会不会被完全替代掉还是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更多的革新或许也是会有发展的。
王博飞:首先我希望分子诊断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说有一些技术冒出来了,有一些平台冒出来、有一些应用前景非常清晰,它会发展的非常迅猛。分子早筛这块我是非常看好,经过临床积累、样本检测真的发现这个场景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巨大的。
周杜华:我非常同意刚刚范总的观点,第一,我们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未来医学是什么样的发展,它会有精准的方向。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之后它的治疗方案也要匹配,这样才可以以更少的社会资源做医疗服务。像免疫诊断等传统医疗服务并没有直接指向某些疾病或者对某些疾病诊断提供精确的些判断,所以说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分子诊断可以在实现某种程度上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诊断。当然不排除未来有更多办法的技术可以出现一些新的免疫方法去实现精准诊断,但我认为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第二,分子诊断在技术上的方法学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们看到最近几年这种加速的推进,我会觉得分子诊断会在相当一部分领域覆盖传染病的复查,还有微生物的诊断,所以说第二个赛道也会对我们传统的免疫和生化检测形成覆盖。第三个,现在分子方法学的进步替代会向生化免疫迭代更快一些,在二代测序基础上,现在三代、四代增加它的读长或者迭代,数字PCR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革新可以推动方法学在这些应用场景上去实现,从大的判断来讲,我认为分子这个市场份额超过免疫,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关于BioBAY
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历经十余年发展,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目前有400余家企业入驻,10000余名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就业,其中集聚了66位国家高端人才,形成了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园内9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1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在三类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园内企业已获60张产品注册证,21张产品生产许可证。预计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加快推进和新品的逐步上市销售,企业经济效益将实现持续提升,近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爆发式成长态势。